Sunday, August 13, 2006

我们不可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世界

我们不可以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世界------从大家评央视版《笑傲江湖》想到的
央视版的《笑》剧播完了,很多以攻击它为一己之乐的人失去了攻击的材料,殊为可惜。说反胃的说完了,骂无能的也骂尽了,这一下也就所剩无几了。说实话,对于央视版的《笑》剧我没看过几集,主要是近段时间很忙;对于网上挖苦央视版《笑》剧的文章我也没看过几篇,虽然夜里还上网,但看到那些文字,我的感觉是倒胃。并不是因为替央视的《笑》剧叫屈,也许拍得并不很好也未可知,但总不至于太出丑;我的倒胃是因为看到一些人在起哄,很像“红卫兵小将”们一样在叫嚣,一方面说央视《笑》剧如何恶心,一方面又看得津津有味,说起情节来如数家珍,这才叫真正的恶心。  我相信金庸的小说是有很多读者的,但不相信金庸的小说本身的魅力能超越央视电视剧。“文字”的误人我们是深深感到的,即使是文字功底极好的作者,也不能防止对文字理解肤浅的读者会曲解他的意思。这段时间我所看到的几篇挖苦央视《笑》剧的文字作者本身的文字功底就很有问题,错字连篇、病句连绵是极常见的,这就令我很怀疑那些作者本身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金庸的小说不难读,是属于“通俗”类的,所谓可供雅俗共赏也!所以读他的小说并不一定需要多深的文学功底。但那些作者们却把自己的位置摆得很高,或者清高得有些离谱,把能够读明白金庸小说看作一项了不得的本领。因此他会说出“黄健忠读不懂金庸的小说”之类的可笑的话。黄导是拍电视的,应该也有几本学历罢,读懂金庸的那些通俗文字应该不成什么问题。黄导声明在此之前没读过金庸的小说,这也成了笑料了。金庸的小说全部读过能说明什么问题?金庸的小说正如其他小说家的作品一样,也是良莠不齐,或许全部读了反而不好。不加挑选地读书的人,其读书的能力又令我十分怀疑,这跟现在的中学生追星族一样,属于盲目赶时髦。他的出发点可能是:金庸拥有的读者群落很大,如果不加入就落伍了。换句话说,黄导就很落伍,所以他拍不出好电视来。  
以前我读过一些关于金庸小说的批评文章,那些多是从“文学”“文化”角度对通俗文学发展的一种分析,金庸是蓝本。那些批评是客观的,并不带有或很少带有“先入为主”的气息。我也读过一些关于影视批评的文章,那些纯粹是从作品本身的技术技巧优劣说的,也比较令人信服。但这一次在网络上看到的关于央视《笑》剧的“批评”就很不客观,甚至演化成了最可怕的人身攻击,这是我们的文化营垒遭腐蚀的一种表现——说来可能耸人听闻,但事实就是如此。  
莫泊桑认为,一位真正名符其实的批评家应该是一个“没有倾向,没有偏爱,没有激情的分析家”,“就像一个油画鉴定人只评价别人给他品评的作品的艺术价值一样”:“他那无所不及的理解力,应该把他的个性尽量消融干净,这样他才能发现和赏识他作为普通人并不喜爱,但作为评判员却应该理解的那些(作品)。”但我们所看到的批评是什么?是一些毫无道理的指责,一些把个人的并不高尚的喜好强加给别人的做法!要求每一位批评家对每一个作品都给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负责任地说几句话,普通人还是可以做到的。我对于那种指手划脚的人天生是一种憎恶,以他人的失误作为显示自己才华的资本,这种为人处世的方法是极为可笑的。  
更加不妙的一个现实是:那些挖苦央视《笑》剧的人,竟如出一辙的是港台电视剧的崇拜者。他们把几个港台版本的《笑》剧拿过来比较,以此来要求央视的《笑》剧。这是不近人情的,是不理智的。这不是批评,这是在挑衣服。当然,他们比较的时候,还是有一个准则的,那就是金庸的原著。凡是对原著的修改,就将之看成对自己偶像的大不敬,一棍子打死了之。他们以金庸的知己自居,以金庸小说的研究者自居,然而他们顶多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读者,或是一个极为普通的观众,对于文字的理解力只限于他们肤浅的傲慢对于影视作品的理解力也仅限于他们的努力寻求刺激的感官罢了。如果是这样,沉默才应该是最不会出乖露丑的出路。 

No comments: